“我们给客户做项目,从没有想过现在能挣多少钱、未来一定要挣多少钱,当你把事情做好的时候,自然钱就来了。”
用10年时间,尹立东走过了一条在别人看来很难成功的路——产业定位是少有人问津的计生软件行业,企业性质是纯民营,启动资金只有8万元,也没有什么过硬的背景和后盾。
今天,尹立东依然为自己当初选择了这个定位而感到欣慰。这家总部位于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企业目前是国内最大的计生软件厂商,在过去的12年中,深圳市迈科龙电子有限公司(下称“迈科龙”)的利润实现了惊人的增长,从3个人、8万元起家,发展到今天净资产超过亿元产和利润的增长均超过1000倍。
“这个行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计生软件行业浸淫了接近10年的迈科龙董事长尹立东仍然对这个行当满怀憧憬。近期,公司的“一种软件保护方法”获第九届中国专利优秀奖,仅这个专利产品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运用实施的近两年间,就已经实现新增销售额2.4亿元、新增利润1.4亿多元。
尹立东非常喜欢温家宝总理说过的一句话:简单的乘除法告诉我们,多么小的问题只要乘上13亿都会变成一个大问题,多么大的经济总量只要除以13亿都会变成一个小数目。“这是对中国人口问题的精辟概括”,尹立东认为,人口管理是中国政府面临的最为困难、最为棘手的问题之一,未来强力推进的计划生育信息管理政策将是这个冷门行业的热点所在。
从贸工技到技工贸
1994年,当32岁的尹立东从人保的金字招牌下走出来的时候,对自己的未来还毫无预知。此前,这位西安交大计算机系的研究生从来没有接触过“生意”。“那时也没什么大志向,我就是想出来看看自己到底行不行”,对于当年放弃了拿着高薪的稳定生活,尹立东的解释很简单,他觉得重复的工作让他感觉有劲使不出来,而做企业是个创造的过程,其间充满了机遇和挑战。
就这样,在深圳宝安路大地大厦一间20多平方米的房间里,一家名叫迈科龙的小公司开张了。和很多IT人士的创业故事一样,尹立东和他的合作伙伴最初走的也是贸工技的路子,从做贸易入手,主攻计算机销售,方便的时候也接点小工程。
创业初期,尹立东一个人几乎包打天下。从产品技术攻关、到挨个上门跑客户,到做员工思想工作、管理公司财务,事无巨细每天都在忙碌奔波。很多次出差去外地,为了省钱晚上他就睡在自己的车里,有时候半夜在加油站里加油,油加完人也睡着了,醒来时天已经大亮。但残酷的商海还是很快就对毫无经验的尹立东晓以颜色——公司的经营情况并不好,有一度甚至“连本都快亏光了”。
今天的尹立东把创业初期的弯路总结为两点,一是盲目地跟着当时“卖电脑”的风潮跑,没有想清楚自己究竟适合干什么;二是缺少资本和一定的行业背景。“在什么都不懂的情况下就往海里一跳,呛点儿水很正常,”尹立东带点儿自嘲地说。
那段艰辛的日子对尹立东而言可谓影响深远,它让尹立东懂得了赚钱的不易,也让他开始重新思考企业的发展方向。1996年、1997年公司的惠州证券网络建设和中康玻璃办公自动化网络系统等项目收益不错,尹立东逐渐感觉到,只有技术自立,才是企业成功的根本,而在当时大家都去开发财务软件、办公软件的主流中,迈科龙应该另辟蹊径,才能迅速成为细分市场上的龙头。
2000年以后,经历了以做贸易为主和以做贸易为主、接工程为辅的迈科龙彻底转型,开始专注于在计生软件领域里精耕细作,基本再不做贸易了。回忆往昔尹立东颇多感慨,“一个企业只有发展到一定程度才有可能向多元化发展,要学会专注在某一个领域。”他形象地比喻说,企业这也做那也做,就成了“万金油”,没有专业知识积淀,实际上做不了任何事。
专注在冷门
一位熟悉软件行业的人士在谈到迈科龙的成功时坦言,尹立东的经验可归结为两点:一是“剑走偏锋”二是坚持。
尹立东专注于人口与计划生育信息化的定位在几年前让很多人不解。计生软件不像财务软件,每个公司都要用,产品需求相对狭窄;也不像主流软件企业,可以给风险资本“讲故事”,容易获得资金;而单就产品的利润而言,计生软件也是行业中的“低端”产品,很难想象在这一行业能有什么大的作为。
但尹立东坚持认为,“谋利当谋天下利”,中国是人口大国,人口问题制约着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开发出好的人口与计划生育信息化管理软件,应该可以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局面。
“我从未想过一夜暴富,起初创业时也没有什么资金,总是觉得只要能获得微薄的利润就满足了。”尹立东说,迈科龙的英文全称是“microprofit”,直译成中文就是“微利”。反映到公司经营理念上,就是“不以利小而不为”。